以读书为工作与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4-25浏览次数:642

                                            ——“我的读书观就是我的学术之路”博学讲坛

2013年,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为了弘扬这一讲话精神,也迎合世界读书日的响应,2017年4月21日中午,学校图书馆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了“我的读书观就是我的学术之路”博学讲坛。图书馆特邀了任上海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汪青松先生做专题讲坛,馆长汤学华老师主持讲坛。

会上,汪青松教授以:读书目的是“四为”、读书动力是“四带”、读书方法是“四要”,作为整个博学讲坛的思想核心,使同学们知道怎么做到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汪教授首先以自己的读书经历来解释“四为”。他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是“学习无用”的年代,可少年时代的他就酷爱读书。《红岩》,《铁道游击队》等小人书,小说书在睡觉前,劳动后都要读,没人强迫,纯属兴趣,就只是“为生活读书”。在高中时,“为学习读书”的汪教授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六本书”,虽然年轻的他并不是很懂,但却极大地影响了他一生之后的眼界和决择。学业有成,读完博士的汪教授选择在大学“为教书读书”,耕耘桃李;半百之后,汪教授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学校园,又“为管理读书”,为大学的进步提供生生不息的能量。

汪教授还说:读书,要带着问题,带着专题,带着难题,带着课题去读书。汪青松教授认为,读书带着问题,会在读书的时候勤于思考,会主动去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为什么要这样写。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加能够读透我们要读的这本书。读书要选好自己定好的一个系列,一个专题去读。泛泛而读是需要的,但是要深入去了解学习,一定要选好读书的专题范围,才能有方向,有深度地理解,提高读书效率。读书中有许多我们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应该回避而是要攻读解决才能吃透。读书前,读书时要带着自己的课题,这样在书上学到的知识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汪教授举例说:他在美国学习的时候,看到了关于一本关于中国梦的长期性的英语著作《富强——中国迈向21世纪的长征》。可汪教授在阅读前,带着问题去逐字逐句地解读,一边看,还一边查阅了大量关于这本书的文献。汪教授强调,读书,最终是要落实到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上的。

“经典原著要精度、通识著作要泛读、掌握动态要快度、了解社会要选读。”是汪教授这样提出。他说:社会是不断在进步的,只有读书才不会落后于时代。教授说:“像我这样的老教师,应该是不太会用电脑的。但是通过读书,打字,备课不也都学会了吗?”。汪教授强调:读书是为了进步,切记要与时俱进,天天读书。

馆长汤学华老师最后勉励同学们务必要好好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环境,多向汪教授学习读书的方法和精神。在最好的大学四年,吸收知识,为生活与工作读书树立正确人生观。
                                                                                                (撰写:胡孟哲)


 6362870683255470805623094.png

 

 6362870683266471436123861.png

6362870683251370573081585.png

  • 沪ICP备05052050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6号
  • 上海电机学院 ©版权所有